低调奢华
吞山纳海
南方的米粉江湖里,一处有一处的独门功夫。
在广西,螺蛳粉凭借酸笋"十香软筋散"般的上头气味,稳坐热搜顶流;贵州米粉把辣椒玩得出神入化,煳辣椒的焦香、油辣椒的炽烈、糟辣椒的酸爽组团出击,搭配鲜到让人吞掉舌头的牛羊肉,辣得层次分明;湖南米粉靠花样百出的码子制霸街头,牛肉牛杂、酸豆角、剁辣椒随便盖;云南米线则招数百变,小锅米线的鲜甜、砂锅米线的醇厚,再配上薄荷、木姜子、折耳根这些新奇配菜,让人又爱又恨。
长汀炒米粉、紫薯煮米粉、龙岩牛肉粉,哪一碗最是你的菜?
摄影 / 刘艳晖、李艺爽
各个米粉大省卷到飞起,而低调的福建有自己的绝招——山海通吃!既有武夷菌菇熬制的山野浓汤,又有东海带鱼烹制的鲜美海粉,再加上闽南人下南洋带回的沙茶酱这个"风味外挂",硬是将米粉玩出了花!
小鲫鱼煮长汀米粉。
摄影 / 刘艳晖
福建,堪称最被低估的嗦粉天堂。这里一地有一地的米粉,一时有一时的吃法,炒粉鲜活,汤粉醇厚,伴随着福建人渡过一个又一个凡俗的日常。从凌晨豆浆炒粉的铁锅响,到深夜捞化摊的汤咕嘟,把八闽大地的山海气,全装进了一碗粉里。
鲜到打颤!米粉被东海腌入味了
福建人吃米粉,从不需要花哨的烹饪手法。有什么好折腾呢?守着一整个大海的鲜美,原封不动地装进碗里,就已经够诱人了。
好多外地朋友对福建米粉的第一印象就是"细到能穿针",那多半是吃到了"兴化粉"。这种细溜溜的米粉是莆田市响当当的非遗,因为实在太好吃,几乎已经成了福建粉的"脸面"。
兴化米粉,细溜溜的,非常容易入味。
摄影 / 雾雨川
吃兴化粉,讲究"鲜要赶趟"。凌晨刚离水的海蛎、还蹦跶着的大虾,都是炒粉的好料。
到了福州,最地道的吃法莫过于"捞化"——这是"捞兴化粉"的市井说法。所谓"一烫就熟,捞起即食",简单的做法却能勾住福州人的魂儿,靠的是内涵惊人的配料。
"捞化"简便即食,很有烟火气。
摄影 / 李艺爽
每一个走进捞化店的人,都会狠狠感受一把"选择困难症"的迷茫与快乐,原因无他:捞化的配料实在太!丰!富!了!柜台上岂是一个"琳琅满目"就能形容的:爽口的罗汉肉、肥嫩的梅花肉、脂香四溢的牛脊髓……海鲜区更是像把整个大海给搬了来:蛤蜊、蛏子、海蛎应有尽有,而且特别新鲜,活章鱼正一伸一缩、巴掌大的海虾还会跳!
像是把大海搬了来的配料,心动不心动?
图 / 视觉中国
选了浇头,把这一堆鲜美伴着米粉倒进猪骨、鸡骨与小海鲜吊出来的汤里,再加几滴灵魂虾油。粉细,正入味,嗦一口,整碗丰盛的鲜和甜就吸溜吸溜地进了肚里,说不出的痛快满足。
在福清,人们爱吃的是"粉干"。这是种晒透了日头的粗米粉,摸起来干爽带劲,吃起来韧劲儿十足,顶饿又暖心。
粉干可以与任何食材搭配,比如鲜滑醇香的泥鳅。
带鱼煮粉干,是福清人对"第一手海味"的极致尊重。刚捕上来的带鱼,银亮发光,渔民们处理时从不用刀把这层银膜刮掉,只是用软布轻轻擦去细鳞,因为"刮了鲜味就跑了"。
煎带鱼是关键一步,裹地瓜粉煎到金黄,大火煮出奶白汤后再下粉干,等粉干吸足了鱼汤,粗粝的表面挂着一层油亮的鲜,带鱼块则炖得肉骨轻离,抿一口,鱼肉的甜、银膜的鲜、粉干的香,在嘴里混得恰到好处。
福州人口中的熟鱼就是鱼干,
相比鲜鱼,更有一种时间陈酿出来的美味。
动图来源 / 雨铭轩说美食
闽南人做米粉,也像极了他们与大海打交道的性子:直接、鲜活,把刚上岸的海味往粉里一丢,就是最地道的滋味。安溪湖头米粉的汤粉和炒粉,就是两种"逼鲜"的法子。
汤粉的魂,在那锅"鲜到起胶"的汤底。用虾头、海蛏熬到汤色奶白,本地粗米粉抓一把扔进滚汤,煮得软滑带劲后捞起,最后点睛一勺红葱头油——用本地小香葱炸到焦香,能勾得整条街的人探头。
汤粉、炒粉、拌粉,
湖头米粉怎么吃都很好吃。
图 / 汇图网
炒粉则是另一种热闹。灶台的火要烧得够旺,铁锅烧到冒烟,先下猪油润锅,再用虾头等海鲜边角料吊底味,再把虾仁、墨鱼仔一扔,切几块本地短胖丝瓜噼啪爆香,最后将干米粉不泡直接下锅,焖上几十秒再开猛火快炒,翻炒时故意让少许粉粘在锅边形成锅巴,闻着实在是馋。
福建餐桌上的"海味",或许也不该仅仅局限在"海鲜"的范畴内——福建人在海上闯出了一片天,带回了不知道多少原本属于异域的风味。原产于南美的花生、流行于南洋的沙嗲被闽地儿郎带回了家,落地生根,变作花生酱、沙茶酱,又怎么不是一种人与海洋的缠绵呢?
花生酱拌粿条,一定要用力吸溜!
动图来源 / 汉堡儿~
如此说来,厦门花生酱拌粿条也算是藏了大海的滋味。将烤到焦香的花生磨成酱,浓稠得能在筷子上挂成丝,沙茶酱也要甩几勺进来,搅拌,看着金红的酱料渐渐化进花生香气里,搅拌出冰淇淋一样诱人的纹路。拌粿条时,别忘撒把炸得金黄的蒜酥,筷子一搅,酱顺着粿条裹得严严实实,吃的时候得猛吸,才能让酱香带着米香扎实地撞进嘴里。
把深山的野性塞进米粉里!
在福建的米粉里,海之味固然迷人,但山之鲜也不容忽视。那可是一场五感交织的盛宴——红菇汤的玫红淌着野山椒的鲜绿,捣椒的咚咚声撞着柴火的噼啪响,菌香、笋焦、葱油香一层层漫上来。整个武夷山脉的野性,都藏在一碗粉的热辣鲜香里。
龙岩清汤粉之瘦肉肉皮粉。
武夷山的紫溪粉,藏着味觉迁徙的故事。
紫溪,本是江西铅山的一个乡,是赣东北通闽的古道要冲,南宋时设有驿站。紫溪米粉的风味,就沿着青石板铺成的驿路,顺着挑夫们的步伐,翻进了武夷山,成为经典的闽北风味。
相比铅山原版,福建的紫溪粉没有那么辣,加了野山椒,倒是平添一抹山野之鲜。码子可是很丰盛了,不仅有简单的地瓜粉滑肉丝,还添了牛肚、小肠、大排等硬菜。客人一进店,喊句"小碗粉少肉多放小肠",老板忙不迭地夹粉、焯熟、冲入红褐色的汤底,把早就卤好的码子满满当当盛进碗里。客人也不闲着,自取小碟,舀些脆口的辣萝卜干,加一点糟菜,淋一小勺辣油,慢悠悠地边吃边等。等到粉端上来,小菜配粉,唏哩呼噜吞下肚,好一顿酸辣开胃、酣畅淋漓的大餐。
在武夷山,紫溪粉一般会略减辣度,
但配料会非常丰富。
雨季的武夷深山里,还藏着"山珍顶流"——红菇。
红菇很金贵,因为它没法人工种植,野生产量又很低,而且不好采,几百块钱一斤只是寻常价格。红菇炖汤,当得起福建宴席上的一道硬菜,尤溪人却舍得用这样珍贵的红菇来配一碗粉干。
红菇米粉,色香味俱美。
用红菇煮粉干,自然是不能怠慢的。干红菇泡水,加肉片一起细细腌制,炒香了做主料。红菇泡发的水可舍不得丢,混着骨汤慢慢炖,汤越煮越红,像把朝霞倒进了锅。粗粉干扔进去,吸饱那口玫红的汤,每根都带着菌香的醇厚。不少家庭把这样一碗粉当成"病号饭",感冒发烧嗦几口,吃得额头微微见汗,病气瞬时就消了几分。
尤溪还有句老话:"四九五十都,米粉烫泥鳅"——四十九、五十都是当地古代的行政区划。这话说出了当地人对"米粉烫泥鳅"的热爱。
泥鳅粉,加一些红糟会更加美味。
老把式们懂这门道:活泥鳅先喂清水吐尽泥沙,加盐巴洗去黏液,滚汤一汆,瞬间蜷成小卷;也有加老酒先把泥鳅"醉"倒的,酒香沁进泥鳅骨头里,更有股子别样的鲜。煮泥鳅的时候丢一把石菖蒲进去,当地人管这种菜叫"泥鳅葱",与泥鳅当然是绝配。煮好了泥鳅,加点观音菜(紫背天葵)烫粉,味道更清新。等到粗粗的粉干吸饱了鱼鲜,连汤带粉嗦进嘴,滑溜溜的,鲜得人直打颤,才算尝透了这山野里藏的灵动。
福建人的米粉里,不仅有海的生猛,山的丰饶,还有当地人大开的脑洞。
兴化粉在福建米粉中的超然地位已经不用多说。对于这种本地特产,莆田人有更加独特的理解——他们用豆浆炒粉!
金黄的煎蛋是"豆浆炒"的必备搭档。
煮沸的豆浆,混合蚝油等调料,烫粉、炒到收汁时,卧个金黄的煎蛋,撒把炸得酥脆的花生米,最好还要配上一碗豆浆,"干湿两吃"堪称至味。
口味清淡的宁德人,最爱一碗"拌水粉"。
水粉最受欢迎的搭档是猪脚冻,胶质冻遇热微微化,裹着粉滑溜溜的,再来一碗洒满葱花的蛋花汤,夏天嗦一碗,那叫个爽口!在洋中一带,水粉更有个黄金搭档——特殊腌制的生姜,酸鲜解腻。"半碗米粉半碗姜"的热辣搭配,外地人看着害怕,本地人却嗦到停不下来。
宁德拌水粉,姜丝一定要多加!
动图来源 / 早餐中国
在福建,山、海与人从不疏离。一碗寻常米粉中,山海碰撞,蒸腾出了市井深巷中不可磨灭的人间烟火。
这碗被低估的宝藏米粉,早该被更多人尝到了。
闻名全国的湖头米粉,也是许多人的乡愁。
摄影 / 城市穿梭客
文 | 阿川
文字编辑 | 猫骑士
图片编辑 | 感恩的心
首图 | 视觉中国
封图 | 刘艳晖
本文系【地道风物】原创内容
未经账号授权,禁止随意转载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